供應過剩 鉛前景堪憂
發布時間:2011/12/29 人氣:1280
自歐洲債務危機惡化引發大宗商品市場暴跌以來,國內外鉛價就一蹶不振,進入10月后滬鉛在15000元/噸附近弱勢振蕩,近期無明顯改善跡象。筆者認為,目前歐債危機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,大宗商品持續承壓,而短期國內市場上鉛供大于求的狀況也未有明顯改善,且臨近年末現貨鉛市場交易清談,滬鉛后市不容樂觀。
倫鉛庫存高企
倫鉛庫存居高不下是鉛價走弱的重要原因。LME公布的鉛庫存數據顯示,倫鉛1月底的庫存僅為20萬噸,到6月初便上升到30萬噸,10月更是接近40萬噸的峰值,一年內連上三個臺階,顯示鉛市供給過剩狀況比較嚴重。雖然隨后庫存出現緩慢回落,12月23日降到35.6萬噸,但減少的幅度不足以緩解市場對鉛市供給過剩的擔憂,倫鉛9月末止住跌勢后,始終在1770—2150美元/噸振蕩盤整,沒能向上突破。此外,筆者認為近幾個月倫鉛庫存下降是暫時的,缺乏可持續性,因為現貨市場上鉛供給過剩狀況并沒有改變。根據國際鉛鋅研究小組12月14日的報告,2011年1—10月,全球精煉鉛產量為849.7萬噸,消費量為833.8萬噸。因此2011年前10個月全球鉛市供應過剩15.9萬噸,較去年同期6.3萬噸的過剩量增加了9.6萬噸。
國內供給過剩
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顯示,2011年11月我國鉛產量42.3萬噸,同比下降1%,環比增長2.9%;1—11月鉛產量為429.5萬噸,同比增加12.4%,增速相對放緩,但產量持續增加。同時,鉛的下游消費不景氣,主要原因是汽車購買優惠政策的取消,對鉛蓄電池需求造成影響。汽車行業為用鉛大戶,其興衰直接影響著鉛的需求。從中汽協的統計數據來看,2011年11月汽車產銷169.5萬輛和165.6萬輛,同比下降3.41%和2.42%,主要原因包括刺激政策的退后、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、汽車使用環境的惡化、油價停車費上漲等,這些不利因素導致國內車市銷量趨緩。在產能快速釋放以及下游需求不振的背景下,國內鉛市場供過于求的格局在短期內難有實質性轉變,鉛價將繼續承壓。
歐元區危機升級
進入四季度后,歐元區危機持續升溫,雖然歐洲領導人作出了種種努力,不斷推出各種解決方案,然而歐元區最根本性的問題——貨幣與財政政策脫節以及地區間國際收支失衡,在目前的歐洲救援機制框架內難以解決。受此影響,美元等安全性較高的資產持續受到市場追捧,另外美聯儲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宣布維持現有貨幣政策,穩定了投資者的信心,在上述背景下,美元指數近期再次在80關口企穩,令大宗商品價格承受了巨大壓力,鉛價也因此被動承壓。
綜上所述,由于歐元區債務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,美元被動走強,未來將持續打壓商品價格,而且在供過于求以及庫存繼續攀升的不利因素作用下,滬鉛不具備反轉條件,中長期走勢依舊偏弱,進入振蕩尋底過程。